唐谢观及夫人、女儿的墓志铭

2010-12-24 13:38 阅读(?)评论(0)

       谢观(793-865),字梦锡,寿春人,其先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石之十八世孙(以谢迢墓志所记推知谢观系太傅十八世孙,谢观墓志云系十六世孙,未知孰是。),父登太常寺协律、泾原节度掌书记。观开成二年举进士,释褐曹州冤句县尉。后任左神武兵营参军,黔中招讨判官、洛阳丞,魏博节度判官,咸通二年授慈州刺史,两年后去职,咸通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卒于洛阳,寿七十三岁,并葬洛阳。善文,为唐代著名的赋家,尝撰《白赋》云“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夜登庾亮之楼,月明千里。”

    其妻陇西县君李纮(818-864),祖父李愬(773-821)唐代大将,字元直,李晟子,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有韬略,善骑射。初任坊、晋二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年),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吴元济的叛乱。他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次年冬,乘敌松懈,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进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十三年(公元818年),任武宁节度使,和宣武、魏博等军共讨淄青节度副大使李师道。后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疾甚,不能军,以太子少保还东都卒。

    一、 《唐故朝请大夫慈州刺史柱国赐绯鱼袋谢观墓志铭并序》  (自制故书名

    观字梦锡,其先陈郡阳夏人,东晋太傅文靖公安十六(或为八字之误)代孙。五代祖偃,仕隋为记室参军;曾祖元宾,国朝江州长史;祖讳景宣,皇任光州定城县令;父讳登,皇试太常寺协律郎,充泾原节度使掌书记。自曾祖茔于寿春,因家于寿。吾生慕云鹤,性耽烟霞。秘籍仙经,常在心口;药炉丹灶,不废斯须。生世七岁,好学就傅,能文。及长,著述凡卌卷,尤工律赋,似得楷模,前辈作者,往往见许。开成二年,举进士,中第,释褐曹州冤句县尉,历左神武兵曹参军,寻迁大理评事,充黔中招讨判官,还,拜雒阳县丞。未周星,诏除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充魏博节度判官,累迁检校尚书,驾部郎中,充职。咸通三年七月,诏授慈州刺史,岁周,加朝请大夫,余如故。咸通五年六月罢印绶,归闲洛京。洎作吏从军,迨三十载,蓝□州县,或不欺于古人;王帐筹谋,省无愧于当世。及承紫诏,爰驾朱轓,□无利刃之称,粗展铅刀之割,虽浮名薄禄,颇类于贪求;药叟仙翁,何妨□追逐。宁期晚岁,获果素心,肌骨潜轻,鬓发重黑。向逍遥而得路,遂粪土□遗身。以咸通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于洛阳县毓财里,行年七十有三。夫人陇西李氏,自有志铭。子六人,长曰承昭,举进士;次曰执言,前辰州都督府录事参军;次曰承翰,前魏州大都督府参军事;次曰承禧,知书有文,早卒;次曰承裕、承贺,皆举进士。女四人:长适前进士欧阳琳;次女早婴沉痼,令师黄老;小女珠娘、僧娘。吾确尔修心,早依真侣,了然齐物。况覩达人,因讬他邦,不求归兆。以咸通八年八月廿四日窆于洛阳县清风乡郭村邙山之南原,悠哉!世俗尚彼虚无,何须辨骨之文,更假他人之笔,援毫命石,乃置铭云:

    因身阅世,助水成川,九转中鍊,五常内全。

与时舒卷兮,逐运推迁,名成禄遂兮,七十三年。

骨虽委地,魂不归天,舍此即彼,浮云蜕蝉。

寂灭谁尔兮,逍遥自然;子子孙孙兮,知吾在焉!

    二、《大唐前慈州太守谢观故夫人陇西县君墓志铭并序》  长男承昭泣血奉述
    县君姓李氏,名纮,字怛之,其先陇西成纪人。国朝太尉兼中书令、西平王晟之曾孙,魏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愬之孙,凤翔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赠太保玭之长女也。县君贤和天授,礼乐生知,笄年归□()太守。有子五人(实为六人):孟曰承昭,举进士;仲曰承暐(据官职就是观墓志之执言),前辰州都督府录事参军,季曰承范(据官职即观墓志之承翰),前魏州大都督参军(观墓志还有承禧知书有文早卒),伯曰承裕,叔曰承贺,皆举进士。女四人:长适渤海欧阳琳,次幼师黄老之术,次未笄,次方稚,诲训之道,可范衣缨;紃组之仪,无亏典礼。咸通二年,以太守之勋阶,封邑陇西。以咸通五年正月遇疾于文城,以其年四月十六日殁与文城之公署,享年卅七。以明年十一月八日,承昭等仰天叩地,泣血溃心,护奉窆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王寇村邙山之南原,县君之遗命,大人之严令也。以县君之懿德淑行,不□假词他人,承昭俯奉严令,思哀拭血,搦管奉铭曰:

县君之行,阖房仪形,不为而成兮。

县君之德,女史丹青,无得而名兮。

南瞻太室,北倚天坛,明灵是□兮。

芬芳淑懿,如岳如山,金石是刊兮。

   三、《唐秘书省欧阳正字故夫人陈郡谢氏墓志铭并序》  长兄承昭述

    夫人姓谢氏,讳迢字昇之,东晋太傅文靖公安十九世孙。当永嘉南迁,王事多难,我文靖公以文武全略,匡辅成功,茂德鸿勋,传于晋史。其后历宋齐梁陈,枝裔繁盛,咸有名位,显于当时。夫人五世祖偃,仕隋为记事参军;高祖讳元宾,国朝江州长史;曾祖讳景宣,皇任光州定城县令;大王父(应为王父)讳登,皇试太常寺协律、充泾原节度掌书记;王父(应为父)讳观,皇任慈州刺史。奕世以文学立身,擅誉当世,岂小子拙纳而能谭悉祖宗之盛美哉!夫人即慈州之长女也。夫人生禀雍和,长而柔顺,组紃之暇,雅好诗书,九岁善属文,尝赋寓题诗曰“永夜一台月,高秋千户砧”,其才思清巧,多有祖姑道韫之风,颇为亲族之所称叹。既笄而归于正字,蓝馨逾茂,玉洁逾明,无亏酒食之仪,雅协琴瑟之道,六姻之所瞻敬,九族之所依归,清贞而正比松筠,奄忽而遽凋桃李,以咸通七年三月十日,偶婴暴疾,殁于河南府洛阳县毓财里之私第,即所天上第之年,享年廿有八。所天名琳,以前年进士高第,去□宏词再科,今来释褐莅官,投迹芸阁,所谓逸足之逢大道,飞鸿之得顺风,讵可度其高远也!未是夫人尝语别所天曰:人之屈伸穷达,固有定期,无郁悒于邅迴,无咄嗟于时命。我君之飞鸣变化,必在来岁矣!后果符夫人之言。呜呼!极善者尝闻福佑,累行者必异延长,何神理无徵,竟灾祸遄及,叹槿花而何益,悲薤露而空深。所天以咸通九年七月十二日护丧窆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杜翟村邙山之南原,从权也。所天洒泣谓承昭曰:我与子分则金兰也,夫人于子亲则骨肉也,夫人淳德懿行,世莫闻知,不能假词他人,愿子为记遗美,承昭衔悲应命,抆泣为铭曰:

夫人之行,朗月秋云;夫人之德,玉洁兰熏,

既备女仪,能修妇道,□□□□,夺此偕老。

北倚邙山,南临洛川,贤明淑懿,于斯万年。  

    四、世系:谢偃--谢--谢元宾--谢景宣--谢登--谢观妻李紘--谢承昭、承暐、承范、承禧、承裕、承贺。

    按一、该铭中称谢登系谢迢大王父及谢观为谢迢王父并错,王父为祖,大王父为曾祖。谢观系谢迢之父,不得称王父。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公讳启,字某,河南人,其大王父融,王父琯,仍父子为宰相:融相天后,事远不大传;琯相元宗、肃宗,处艰难中,与道进退,薨赠太尉,流声于兹。父乘,仕至秘书少监,赠大子詹事。”可见谢承昭做此铭时,称呼有误。
    二、谢观墓志称谢观为谢安十六世孙,五代祖偃,曾祖元宾,祖景宣,考登;其女墓志称谢迢系谢安十九世孙,五世祖偃,二墓志相左,偃到底是谁的五代祖?观到底是谢安的几世孙?谢观父女墓志分别是谢观父子所书,对谢偃的记载就有差池,也许是当时凭记忆所写,或是镌工误刻。十九或是十七的误写,十六也可能是十八的误刻,总是难得其实。

谢偃,隋记室参军,其出生年最晚在公元590年--600年,不然年纪太幼,不能在隋(581-618)任职;而谢观出生于公元793年,谢偃若是谢观五代祖,谢观距谢偃差200年,只传五代,平均代差40年。本文采谢观墓志所标代数为准,太傅安为一世,谢观为十七世(十六代孙),则谢迢墓志十九代孙或系十七代之误。不知道谢观之先祖谢偃和直勒氏卫州谢偃是不是一人?直勒氏谢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卫县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驾幸东都,诏求直谏,偃极言得失,太宗称美,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参军,贞观十七年(643年)府废,出为湘潭令,寻卒。此墓志中谢偃隋记室参军,两个谢偃年代一致,似乎是一个人,但官职有异,据张海艳论文《《唐代墓志彙编》武宗至哀帝年间校补及谱系整理》认为系一人。如果是一个人的话,直勒谢偃也是谢安后裔,谢安如何和北朝的直勒氏有了关系呢?据史书记载谢安九世孙谢贞(534-585)由于“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贞在周尝侍赵王读,王即周武帝之爱弟也,厚相礼遇。....因随聘使杜子晖还国。”可能是谢安后裔谢贞在由于太清之祸流落于北方,娶直勒氏为妻,其子或随母改为了直勒氏,后来又改回了谢氏,而且就年代分析谢偃约生于隋开皇年间,与谢贞年差60余年,最多系谢贞曾孙,则孝政可能就是谢贞之子,不然直勒孝政缘何以谢为氏?通过分析谢观应该是谢安十七世(十六代孙),结合家谱世系应该是这样的:

    谢安--瑶--璞--承伯--俨--某--经--蔺--贞(安九世)--孝政--某--偃--某--元宾--景宣--登---观(妻李紘)---承昭、承暐、承范、承禧、承裕、承贺、迢。

    按:“几代孙”历史惯例有两个解法,区别在数世数时包括自身与否?例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个谱系,如果把“甲”含在其内,则“辛”是“甲”的八世孙;另一种就是不包含“甲”,同样前例谱系,“辛”系“甲”的七代孙。另外关于“几世祖”也和上述情况类似,同样是上边的谱系,如果包括“辛”自身,则“甲”系“辛”之八世祖,如不包括,则“甲”系“辛”之七世祖,在历代传记及碑志中,计算世数以上所累情况都有例证,所以当看到文献记载的“几世祖”、“几世孙”时,一定结合其他资料,确定是哪一种情况,否则难确指其情。我一般在行文中计算“几世(代)祖”时不包括自身,计算“几世(代)孙”时包括自身。

  最后修改于 2019-09-10 16:2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