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第一郡望是陈留

2019-09-26 10:27 阅读(?)评论(0)

    郡望是指某姓起源或发达之地,起于魏晋,高门望姓在其姓前冠以地望。如谢氏郡望多标陈留、会稽、陈郡、下邳等,其中陈留是谢氏第一郡望,这在历史上早有记载。谢氏本“以邑为氏”,不管谢氏起源是炎帝还是黄帝,都认为谢邑是谢氏发源地。大家试想,既然谢氏起源南阳谢邑,为什么南阳不是谢姓郡望,而陈留偏偏成了谢氏郡望?考察历史上谢氏陈留郡望的形成于哪个时期,是哪个人创造了什么丰功伟绩,使得陈留得以成为谢氏第一郡望呢?从历史书籍及现在所谓王、任诸研究家们能说明白吗?详读《谢氏宗谱》中明确记载着申伯七世昌后公迁居陈留,以邑(南阳谢邑)为氏的史实,可以说明谢氏在南阳谢邑仍是姜姓申氏。楚灭申后,申伯后裔昌后避而迁居陈留,以邑为氏,改为谢氏。故而南阳是祖根,陈留是姓望。自隋唐以来以陈留为谢氏郡望,就是因为申伯后裔以谢为氏是从南阳谢邑迁居到陈留才开始的,这也证明了谢氏起源南阳宛城的申国(都邑为谢邑),以邑为姓。假说如果谢氏是黄帝后裔任姓之别,因当时为申伯封谢而被遣散的,这个任姓谢氏在南阳谢邑早就存在了,这个黄帝的任姓谢氏肯定以南阳为郡望,和陈留则毫无关系。而隋唐时期勘定天下姓氏,谢氏并没有南阳郡望,可见当时并没有谁自认是任姓之别,而是异口同声的认定了陈留。这就说明隋唐时期并无任姓谢氏的传流,陈留的谢氏是西周晚期的申伯后裔,被楚国遣散逃亡到该地后,以谢为氏。所以陈留郡望正说明了南阳谢邑是申伯封地(谢邑是申国的都邑,并非是谢国),正说明了当今谢氏是上溯到东山谢氏---阳夏谢氏---陈留谢氏---南阳申伯这个血脉传承的。阳夏是谢氏发达之根,陈留谢氏的得姓郡望,南阳谢邑就是谢氏的祖籍,申伯就是谢氏的血缘始祖。

    百家姓谢氏郡望是陈留,而魏晋南北朝谢缵及其后裔的祖籍是陈郡,目前有人认为陈留为陈郡之误书,其实不然,前已述及陈留系谢昌后始迁居之地,为姜姓谢氏的得姓郡望。陈郡阳夏谢氏系从陈留派分而出的,再从陈郡阳夏谢氏分化出了会稽东山谢氏,这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不能因为陈留和陈郡的相似,而否定陈留郡望,以讹传讹者必贻笑千年。其顺序是陈留---陈郡---会稽,谢氏祖源是河南南阳宛城之申国,郡望是陈留,而陈郡谢氏成了陈留谢氏的主要流派。

    据《会稽志》卷三云:“谢氏,炎帝之后,周申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后汉有谢夷吾、谢奉,皆会稽人。东晋谢安,本朝太子宾客谢涛,涛子绛知制诰,绛子景初、景温、景平、景回,景初子悰、愔,皆知名,望出陈留。”欧阳修为谢绛所撰的墓志铭中称:“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公之皇考曰太子宾客讳涛,其爵陈留伯,至公开国又为阳夏男,皆在陈郡,故用其封。” 又元苏天爵《元故翰林直學士贈國子祭酒謚文安謝公神道碑銘并序》:“翰林直學士、太中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贈國子祭酒、輕車都尉、陳留郡侯、謚文安謝公諱端,字敬德,葬武昌江夏縣洪山之陽。至正二年冬,天爵來官鄂省,其子請銘公碑。..........公之先遂州青石人,宋季避兵出蜀,居江陵,至公始家武昌。曾祖繼先,祖元賁,考雄,曾祖妣黃氏,祖妣、妣皆牟氏。祖贈中順大夫、禮部侍郎、上騎都尉、陳留郡伯,妣封陳留郡君。考贈翰林直學士、亞中大夫、輕車都尉、陳留郡侯,妣封陳留郡夫人。公卒以至元六年夏五月庚午,享年六十有二,葬以是歲秋八月丙申。元配陳留郡夫人史氏祔。子搢,補國子員,以公廕為石門丞。”据以上资料,及谢氏后裔志铭,皆未见有曾居于陈留者,然历宋元多以陈留为谢氏闻人的封爵地,渊源有自,正是本于其郡望陈留而已。据唐代所修《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汴州陈留郡汴州.陈留郡.出十五姓.阮.何.谢.衞.殷.那.蔡.典.虞.边.申屠.伊.智.曲.全.”谢氏为其一。以上谢氏封爵,一为陈留,一为阳夏,当是本于此谱的姓望。陈郡谢氏,是东晋的侨姓名族。而谢绛子谢景温封会稽郡开国侯,所用郡望却又为会稽,当是取用了东晋谢氏家于会稽始宁这个新的姓氏郡望。宋代封爵不能世袭,故父子爵号不同,但都是以谢氏历代郡望为名,这又为陈留、阳夏、会稽系一脉相传、同出一本出一新佐证。

    子季新按:近读山东大学周昌梅《六朝陈郡谢氏世系、郡望及迁居考论》,其中有““谢氏”前面冠以“陈郡”,就表明是祖籍在陈留阳夏的这一支。”这样的说法,其实大谬,从地望来讲,阳夏从来没有属于陈留,前已述及,陈郡阳夏谢氏来源于陈留谢氏,二者有关有别,不能把陈郡阳夏谢氏写成“陈留阳夏谢氏”。另文中还述及谢安之弟有谢据等等,史书记载明确谢据是谢安之兄。又文中说“陈郡谢氏过江之初居于建康”,也属井底之见,谢氏过江之初居于会稽始宁,建康是谢氏后来居官之邸,并非始居之地。

  最后修改于 2019-09-26 13:2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