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研究文章(一)

分类:姓氏谱牒学
2019-09-26 15:05 阅读(?)评论(0)
南宋丞相魏杞世系初探

魏旭

  笔者老家在四明山麓,小时候就时常听村里老人们自豪得讲起,我们老祖宗当过南宋的宰相,名闻天下,为世人所敬仰。这位祖先就是南宋孝宗朝的右仆射兼枢密使魏杞,同朝丞相史浩为他的清正廉节赋写过《太廉堂诗》;理宗朝丞相郑清之为他撰写过《神道碑》,儒学大师朱熹为他书写过《魏丞相行状》,后世也常常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他的墓前凭吊。他的墓坐落在奉化市溪口镇翠屏山东麓,上山的墓道两旁有石人石马,山下还有规模宏伟的祠堂-崇福祠。魏杞故居位于宁波鄞州区鄞江镇碧溪之畔,今已不存,唯所建之碧溪庵、仲夏桥、玉堂洞尚存于世,遗泽后人。魏杞是大唐名相魏徵的十六世孙,是名门望族之后,但他的世系却并不为世人所了解,而剡东魏氏宗谱上的记载也有瑕疵,现将近年来笔者所研读的有关史料发布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宋史》载魏杞生平
  据《宋史?魏杞传》记载:“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端礼宣谕淮东,杞以考功员外郎为参议官,迁宗正少卿。......守起居舍人,迁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会郊祀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六年,授观文殿学士、知平江府。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一月薨,赠特进。嘉泰中,谥文节。”
  北宋靖康(1126年-1127年)年间金兵大举入侵,开封沦陷,魏杞的祖父魏鉌时知海州,遂追随宋高宗赵构南迁江南,他跟儿子魏汝能(魏杞父亲)同在军营中辅佐韩世忠抗击金兵,不幸父子双双殉难于镇江焦山。当时魏杞才满十岁,就不得不担负起了全家的责任,奉侍母亲和照顾弟妹,并把家安置到了宁波鄞县碧溪(鄞州区鄞江镇)。尽管小时候条件非常艰苦,魏杞还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进士,踏上仕途,一路做到了右仆射兼枢密使,也就是俗称的丞相。魏杞在地方官任上心系民生,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在朝廷上鞠躬尽瘁,选材唯能;被当时朝野誉之为一代名相,中兴名臣。“青史魏公贤宰相,先闻朝上老名臣。心存正大知无异,梦感威仪信有神”(出之朱熹《赠魏丞相》)。
  二、《剡东魏氏宗谱》世系之疑
  经过查找,发现家族保存有一套完整的《剡东魏氏宗谱》,并跟同宗的其他宗谱:余姚《兰风魏氏宗谱》、《长泠魏氏宗谱》,慈溪《慈水魏氏宗谱》,上虞《虞南魏氏宗谱》和诸暨《暨阳魏氏宗谱》等进行了校对,整理魏杞的生平与世系如下。
  《行传》记载:“讳杞,字南夫,寿春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登陈诚榜进士,授左迪功郎、余姚县尉。......二年甲申使金,正敌国礼。......淳熙二年(1175年)乙未五月十五日颁下赐资政殿大学士、宣奉大夫、寿春郡开国公、赠太师、鲁国公、右丞相,食邑五千九百户。生于宋宣和二年(1120年)庚子五月初二日,卒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癸卯十一月癸未日,享年六十四岁。葬奉化县溪口蛇山(翠屏山)。嘉泰二年(1202年)谥文节,著有《雪窦山房文集》三十卷,又《三苏言行编》。配姜氏,诰封魏国夫人。子五:熊梦,骥称,羔如,鹿宾,鹄寿(蚤亡)。女二:长适承议郎王寿,次适朝奉郎章懋。”
  据《世系图》记载,魏杞世系为:魏京→魏续→魏鉌→魏汝能→魏杞。魏杞的父亲是魏汝能,祖父是魏鉌,曾祖是魏续,高祖是魏京。
  魏京在宋史上并无记载,但在宗谱里,他有个侄子叫魏羽,却是宋史上有传的,恰恰是这个魏羽让我对魏杞的世系产生了疑问。一、宗谱里魏京的行传里介绍魏京是中了天禧三年(1019年)的进士,而《宋史?魏羽传》则记载魏羽有个孙子(魏平仲)也是中了天禧三年的进士,魏京跟他哥哥的曾孙中了同一年的进士,这不太合理。二、宗谱里记载魏京生于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六月十四日,也就是公元997年,而魏羽史载生于公元944年,侄子足足比叔叔大了55岁,这也不合常理。三、《正德瑞州府志》卷八《选举志?科第》载魏京为瑞州高安县人,中天禧三年进士,籍贯跟魏杞先祖也不符。
  三、墓志碑刻世系考
  魏杞有神道碑传世,据南宋丞相郑清之所撰的《宋故太师右丞相食邑五千九百户食实封二千九百户谥文节鲁国公魏公神道碑》(以下简称魏杞神道碑)记载:“公讳杞,字南夫。魏氏世绪,起周文王子毕公,其裔筮仕于晋。有公侯复始之占,以邑氏得国。在汉则为高梁侯有名。历魏涉隋,世多显官。唐三百季,位宰辅六人,郑公(魏徵)最著,司徒谟(魏謩)有祖风。入国朝,有讳羽(魏羽)者,距郑公十叶,事太宗、真宗,为计臣十八年,赠太尉。太尉仲子瓘(魏瓘),为吏部侍郎,赠司空,葬寿春,家焉。李尚书常(李常)志其墓,载《豫章集》。衣冠南渡,族子姓散处常、歙、鄱、淦,居鄞则自公始。公曾祖讳续,朝请郎,赠太保。祖讳鉌,朝散大夫、知海州,赠少师。考讳汝能,迪功郎、黄州司户,赠太师。曾祖妣黄氏,卫国夫人。祖妣王氏,越国夫人。妣向氏,燕国夫人。”神道碑文追溯了魏杞先世源流,自周文王十五子姬高封为毕公,立毕国,春秋时毕国覆灭,裔孙毕万仕晋献公,得魏地为封邑,遂以魏为氏。魏氏历代显赫,至唐代,又有魏徵为初唐名相,五世孙(不含己身)魏謩为中唐丞相,至北宋,魏謩十世孙(同上)魏羽任有“计相”之称的三司使,北宋末年,衣冠南渡,魏羽子孙就散布在苏南、浙北等地,居住在宁波的是从魏杞开始的。明确记载魏杞为魏羽的后人,而没有提到魏京的名字。
  奉化市溪口博物馆藏有《宋魏汝能墓志》一通,志文中记载:“公讳汝能,字不矜,姓魏氏,世为寿春人。曾祖讳琰(魏琰),卫尉卿,赠司徒;曾祖妣姓氏,封号考验未详。祖讳续,朝散郎,赠太保;祖妣王氏,赠卫国夫人。考讳鉌,朝请郎,赠少傅;妣王氏,赠广国夫人。......乾道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及克葬于明州奉化县禽孝乡上山(庄屋山)之原。娶向氏,承议郎洸之女,封福国太夫人,后公三十九年而薨。男二人:曰杞,左宣奉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曰梠,右迪功郎、添差平江司户参军。女一人,嫁李公建。”此墓志出土于魏杞家族墓地庄屋山,志主为魏杞的父亲魏汝能,志文记载魏汝能父亲为魏鉌,祖父为魏续,曾祖为魏琰;二子为魏杞和魏梠。明确记载魏杞的高祖(魏汝能曾祖即魏杞高祖)是魏琰,而不是魏京。
  《宋史?魏羽传》则记载:“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属文,上书李煜,署弘文馆校书郎。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仍旧职。......咸平四年(1001年),以疾解职,拜礼部侍郎。谢日,召升便殿,从容问谕,勉以医药。月余卒,年五十八。......景德二年(1005年),长子玠卒,其妻自陈家贫无禄,上悯之。次子校书郎瓘为奉礼郎,后为殿中丞;琰为太子中舍。孙平仲,天禧三年(1019年)同进士出身。”《宋史》记载魏羽是婺源人,原为南唐旧臣,后为宋太祖所用,官至三司使,生三子:玠、瓘、琰。明确记载魏琰为魏羽的的第三子,也跟《魏杞神道碑》和《宋魏汝能墓志》上的记载世系传承相契合。
  《宋史?魏琰传》记载:“魏琰,字子浩,魏瓘弟。以父恩授秘书省正字,为吏强敏,名齐于瓘。......累官司农卿、知福州,徙广州。以疾告,得知江宁府。......乃致仕,进卫尉卿,卒。”《宋史》上所记载的魏琰最终官职是卫尉卿,和《宋魏汝能墓志》所记载的官职完全一致。
  综合《宋史》、《宋魏汝能墓志》和《魏杞神道碑》等多方面的记载,魏杞的高祖其实是魏琰,而不是宗谱上所记载的魏京。
  高祖而下到魏杞的世系现在已经可以明确为:魏琰→魏续→魏鉌→魏汝能→魏杞。这个世系,是得到了《宋史》、《宋魏汝能墓志》和《魏杞神道碑》等相关史料的证实,是可信的。
  四、先祖世系溯源
  魏杞的高祖是魏琰,魏琰之上的世系呢?我们先回到《剡东魏氏宗谱》。
  《行传》记载:“讳巽,字启南。生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己卯五月廿九日,卒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四月十六日,享年七十四岁。配苏氏,生二子:皞、京。......讳皞,字熙大。配祁氏,子一:羽。”宗谱上记载魏羽的父亲是魏皞,祖父是魏巽。
  据《世系图》记载,魏羽世系为:魏徵→魏璘→魏殷→魏朋→魏憑→魏謩→魏滂→魏肇→魏颙→魏迪→魏恒→魏巽→魏皞→魏羽→魏琰。
  《剡东魏氏宗谱》上记载的魏琰之上的世系是否可靠呢?
  《宋史》上记载魏羽卒于咸平四年(1001年),卒年是五十八岁,则生年是944年(古代用虚岁)。而宗谱上魏羽的祖父魏巽生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祖父的年龄竟然比孙子还小,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神宗朝吏部尚书李常(魏琰的女婿)所撰的《吏部侍郞魏公神道碑》记载:“魏公讳瓘,字用之,三司使尚书礼部侍郎赠太尉讳羽之次子,赠兵部尚书讳遂之孙,赠礼部尚书讳昌之曽孙”(此碑在《魏杞神道碑》中也有提到)。此碑主人是魏羽的次子魏瓘,也即魏琰的兄长。碑文中明确记载:魏羽的父亲是魏遂,祖父是魏昌。这二个名讳跟《剡东魏氏宗谱》上的也有所不同。
  北宋诗人陈师道所撰的《魏嘉州墓铭》记载:“魏氏望巨鹿,自汉兖州刺史衡之曾孙始居魏之馆陶,五世而至郑公(魏徴),辩毅慈明,爲唐宗臣,馆陶之魏始大,甲于国谱。又五世而至司徒謩(魏謩),謩之子别居歙之婺源。其后四世而至尚书礼部侍郎讳羽,爲太宗、真宗三司使十有八年。而生龙图阁直学士讳瓘,见微致大,功昭南邦,以吏部侍郎归老下蔡,葬寿春八公山下。仍父子赠太尉,在名臣之数,别爲下蔡之魏。太尉两娶刁氏,有子十一人。君其第十子也,讳绍,字承之,任为将作监主簿。”此墓铭主人是魏瓘第十子魏绍,根据此墓志记载,魏羽确实如宗谱上所说是魏謩的后裔,但并不是宗谱上所说的九世孙,而是魏謩的六世孙。还提到魏氏传承脉络:汉兖州刺史魏衡传九世至魏徵,魏徵传六世至魏謩,魏謩之子迁居婺源,传五世即魏羽,至魏瓘辈又迁至寿春,魏杞遂为寿春人也。
  魏謩则是大唐名相魏徵的五世孙(不含魏徴)。《旧唐书?魏謩传》:“魏謩,字申之,钜鹿人。五代祖文贞公徵(魏徴),贞观朝名相。曾祖殷,汝阳令。祖明,亦为县令。父凴,献陵台令。謩,太和七年(833年)登进士第。杨汝士牧同州,辟为防御判官,得秘书省校书郎。汝士入朝,荐为右拾遗。文宗以謩魏徵之裔,颇奇待之。......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十一年,以疾求代,征拜吏部尚书。以疾未痊,乞授散秩,改检校右仆射,守太子少保。十二年(858年)十二月卒,时年六十六,赠司徒。謩仪容魁伟,言论切直,与同列上前言事,他宰相必委曲规讽,唯謩谠言无所畏避。宣宗每曰:“魏谟绰有祖风,名公子孙,我心重之。”然竟以语辞太刚,为令狐綯所忌,罢之。......子潜、滂。潜登进士第。潜子敖,韦琮甥。后琮为相,潜历显官。”《旧唐书》上记载魏謩是魏徵的五世孙,父亲是魏憑,祖父是魏明,曾祖是魏殷,二子是魏潜和魏滂,这个世系跟《剡东剡东魏氏宗谱》上所载的世系一致(魏朋疑是魏明之讹,宗谱上无魏明)。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帝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徵之力也。’......及病笃,舆驾再幸其第,抚之流涕,问所欲言,徵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后数日,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其后追思不已,赐其实封九百户。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徵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叔玉袭爵国公,官至光禄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礼部侍郎,则天时为酷吏所杀。神龙初,继封叔玉子膺为郑国公。叔瑜子华,开元初太子右庶子。《旧唐书》对魏徵先世没有提及,唯记载魏徵有四子,叔玉、叔琬、叔璘、叔瑜。
  《□□判户部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魏公先庙碑铭并序》(以下简称魏公先庙碑)记载:特进侍中赠太尉郑国文贞公魏氏在贞观立家庙于长安昌乐堂。后二百一五年有来……虔奉祖考郑公□□请(阙十九字格)吏部府君讳馵□神主第升于室。……虽童子妇人亦识□然□郑公□司业府君讳叔琬诋训(阙十四字格)司成师儒道光教源□睿于廿次为显考以相国位犹滞于三品,室未备数,尚□孝思司业□颍州府君是为(阙十八字格)积虑洽闻,业履无忝,命塞不□□宜孰归第三室河西府君天资恢□,抱器卓迈,□无不通,而以先德实尝以(阙十六字格)于时为邑南阳当希烈猖猘之余邑□□□残躏狼藉牛空于犒耕无以力乃用古(阙四字格)犁作为区□岁大有秋宿秉(阙十三字格)长有为中贵人干政者,违言交肆(阙四格)蔽罪无颇邑长获申刚中特操前无(阙四字格)是举出为可□猗氏令人咸为(阙十一字格)第四室即吏部府君浑粹秀发识洞玄。魏公先庙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为当朝丞相魏謩的家庙所书写的,此碑虽然残破不堪,但其中线索依然非常清晰。此碑文详细列示了从魏徽到魏謩世系,魏征生魏叔琬,魏叔琬生颍州府君,颍州府君生河西府君,河西府君生吏部府君(馵),吏部府君生魏謩。此碑文上魏謩的父亲讳馵,跟旧唐书上的名讳有异,凭与馵字型相近,旧唐书上的魏凭或是魏馵之讹。
  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书的《唐故伊阙县令钜鹿魏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唐特进侍中郑国文贞公之曾孙曰系,建事玄宗,补千牛备身,肃宗世授左骁卫录事参军……自文贞生叔琬,而官止潞州刺史,潞州生殷,官止蔡州汝阳令,皆崇德象贤,而爵□不嗣。宝应年中,天子悼焉,赠颍州刺史,公即颍州之第三子也。”此碑文显示魏叔琬之子魏殷官止蔡州汝阳令,赠颍州刺史,恰与魏公先庙碑所记载之潁州府君相称,与《旧唐书》所记载魏謩曾祖名讳和官职相吻合,颍州府君即魏殷也,也证明《旧唐书》所载魏謩的祖系资料是可靠的。
  根据《旧唐书》、《魏公先庙碑》、《魏系墓志》、魏瓘和魏绍父子俩的墓志等相关史料所记载,魏羽的父亲是魏遂,祖父是魏昌。魏羽还是魏謩的六世孙,魏徵的十一世孙。至于魏謩到魏昌的具体世系,暂无找到相关史料。
  《南昌魏氏宗谱》(谱载是魏羽次子魏瓘之后裔)有记载魏謩到魏羽的世系:魏謩→魏潜→魏熙→魏昌→魏遂→魏羽,这个世系符合前文魏绍墓志中提到的魏氏世系次序,魏羽为魏謩六世孙,父亲是魏遂,祖父是魏昌。魏潜为魏謩之子也有史为证,这段世系的可靠性比较高。
  综上所述,南宋丞相魏杞是汉兖州刺史魏衡之后,初唐名相魏徵的十六世孙,中唐丞相魏謩的十一世孙,也是宋初名臣魏羽的六世孙,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根据以上墓志史料和宗谱资料(如果《南昌魏氏宗谱》有关魏謩至魏羽世系无误的话),魏徵至魏杞的世系可以明确为:魏徵→魏叔琬→魏殷→魏明→魏馵→魏謩→魏潜→魏熙→魏昌→魏遂→魏羽→魏琰→魏续→魏鉌→魏汝能→魏杞。希望读者们能为我提供相关的史料,把魏謩至魏昌的世系尽快来落实,以飨后人。
  (魏旭,魏杞第三十七孙,喜好文史和谱牒研究)
  最后修改于 2019-09-26 15:5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