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志地名看东晋南朝陈郡谢氏之浮沉

分类:谢氏谱牒研究 | 标签: 转载  
2011-01-04 10:40 阅读(?)评论(0)

墓志地名看东晋南朝陈郡谢氏之浮沉
———南京出土6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汇释
朱智武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建国后,南京地区陆续出土了6方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墓志.此6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十分丰富,经历了一
个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且多与谢氏仕宦,婚姻,里籍相关.谢氏仕宦,爵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其家族江左
发展的地域轨迹;谢氏姻亲地望的变迁,则反映了其地位攀升的发展历程.墓志地名所反映的诸多情况,在一定
程度上也折射出东晋南朝谢氏一族的兴衰历程.出土的6方谢氏墓志,也指示了谢氏家族的3处葬地:建康县石
子岗,江宁县(或秣陵县)牛头山,溧阳县葬地的变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念:魂归故土与安处异乡.
    陈郡谢氏是随晋元帝东渡的重要士族,属六朝高门望族之一,其在六朝政治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影响,举足轻重,前贤多有论述,然多着眼于传世文献.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地区陆续出土6方陈郡谢氏墓志,内容丰富,记载原始可靠,为谢氏家族史研究的重要新史料,近年颇受学者关注,相关研究开始进行.然墓志记载比较丰富的历史地名,却多为学者所忽略或未作深究.谢氏墓志所载地名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且多与其仕宦,婚姻,里籍相关.墓志地名所反映的诸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六朝谢氏一族的兴衰历程.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进行一番全面的梳理,不仅有助于谢氏家族史研究的深入,于六朝士族政治,婚姻等研究领域的拓展也不无裨益.
    一
    建国以来,南京地区先后出土陈郡谢氏墓志有文字可考者共6方:1964年,南京市中华门外戚家山出土了谢鲲石墓志,谢鲲葬于东晋太宁元年(323年),该墓志是迄今全国所见六朝墓志中最早的一方.[1]1972年,距南京市区东100余公里的溧阳县上兴乡出土了谢琰(锬)①砖墓志,谢琰(锬)葬于东晋太元廿一年(396年).[2]1984年到1987年间,南京市博物馆在距南京中华门约12公里的雨花台区铁心桥大定坊司家山,先后发掘了7座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墓葬,其中M1石志志文泐失不存,M2,M3,M7未发现墓志,M4为谢球,王德光夫妇合葬墓,谢球葬于东晋义熙三年(407年),王德光葬于义熙十二年(416年),出土砖墓志两件;M5为谢温墓,谢温葬于义熙二年(406年),其墓出土砖墓志1;M6为谢珫墓,谢珫葬于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其墓出土砖墓志1方6块.[3][4][5]据志文,谢鲲墓志记有地名7处[豫章,陈国,阳夏,建康县,石子罡(岗),中山,荧阳],谢琰(锬)墓志8处[豫州,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溧阳,太原,晋阳],谢温墓志14处[豫州,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丹杨郡,江宁县,牛头山,颍川,河东,豫宁县,太原,江夏郡,会稽],谢球,王德光墓志20处[豫州(三见),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丹杨郡(两见),秣陵县,赖乡,石泉里,牛头山,陈留,颍川(两见),义兴,琅琊(两见),会稽(两见),谯国,豫宁,河东(两见),扬州,海盐],谢珫墓志44处[海陵,豫州(四见),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丹杨郡,江宁县,赖乡,石泉里,司州,幽州,并州,扬州,淮南郡,历阳,庐江,安丰,堂邑,陈留,颍川(四见),义兴,琅琊(四见),常乐县,会稽五郡,会稽,康乐县(两见),太山,谯国(两见),江州,顺阳,高平,东安县,荆州(两见),太原,上虞,广陵郡,永兴,东阳,庐陵,柴桑,南康,建昌,豫宁(两见)].6方墓志所记地名除去互有重复者,共计58处,可分为政区地名,乡里地名与山岗地名三类,现汇释如下:
    1.政区地名
    6方墓志所记地名多为政区地名,主要是谢氏祖籍,葬地,仕宦,婚姻所在州,郡,县名(见下表).
            南京地区出土东晋南朝陈郡谢氏6方墓志所记政区地名表

            州(侨州)               郡(国)                               县
祖籍[一]      豫州               陈郡,陈国                              阳夏
葬地[二]                           丹杨                             建康,秣陵,江宁,荧阳
仕宦,       司州,幽州,       豫章[四],义兴,海陵,淮南,               溧阳,豫宁,康乐,

爵位①      豫州,并州[三]    历阳,庐江,安丰,堂邑,庐陵,南康        常乐,柴桑,建昌,东兴
姻亲[五]                     中山,太原,颍川,河东,陈留,   

                             琅琊,谯国,太山,顺阳,高平                    晋阳
    [一]晋豫州陈郡阳夏县(治今河南太康县)为谢氏祖籍②,东晋地入十六国.谢氏虽然随帝室东迁江左,但仍属原籍地望,六朝士族高标郡望的社会风习,于此可见一斑.
    [二]谢氏祖茔在荧阳,谢鲲墓志称"旧墓在荧(荧)阳".荧(荧)阳,即荥阳③.按,"荥阳",晋有荥阳县及荥阳郡.荥阳县,战国韩荥阳邑地.秦始置荥阳县,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北魏太和中徒治今县.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治所在荥阳县(今河南荥阳东北).寻废.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复置.联系墓志"假葬建康县石子罡(岗)"的记载,"旧墓在荧(荧)阳"之荥阳当为荥阳县.丹杨郡,即丹阳郡,见谢温,谢球,谢珫墓志.
    [三]司,豫,幽,并四州,均为东晋侨置.据谢珫墓志,谢珫祖父谢奕曾官"使持节都督司豫幽并四州诸军事".
    [四]豫章,西晋为豫章郡,初属扬州,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改属江州,治所在南昌县(治今江西南昌市).谢鲲墓志载其为"晋故豫章内史".然《晋书》称"豫章太守",《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注所引之《晋阳秋》也同样称"豫章太守",但墓志作"豫章内史".考《晋书 职官志》:"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又云"王,改太守为内史".太史与内史,职权相同,只是名称上有点差别而已.但豫章郡不属王国,而太守却也可以称为内史.
    [五]谢氏姻亲地名所及几全为郡名,此与东晋南朝士族著姓标榜郡望的风习密切相关.
    2.乡里地名
    (1)都乡,吉迁里据谢琰(锬),谢温,谢球,谢珫墓志,"豫州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为陈郡谢氏旧贯.

    另据《金石录补》卷7所收"宋故散骑常侍谢公(谢涛)墓志",《景定建康志》卷43《诸墓》记载刘宋宗□母郑夫人"穸于秣陵县都乡石泉里".所谓"都乡",清顾炎武《日知录》卷22云:"都乡盖即今之坊厢也",其所指当为县治所在之乡,有统领其他各乡之意.因此,谢氏的主要支系应聚居在阳夏(治今河南太康县)县城里.又"吉迁里"之名,因其吉利,故魏晋南北朝时常见.如南京象山王兴之墓志背面所刻其妻宋和之墓志"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6]
    註:①东晋政区正式建置,分州,郡,县三级,此外尚有侯国(相当于县),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谢氏诸人仕宦,爵位地名即按州,郡,县三级释之.
    ②谢氏6方墓志,仅谢鲲墓志称"陈国",余皆称"陈郡".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西晋时虽曾改陈国为陈郡,然当地著姓私下仍以陈国标明地望,沿袭习称.此与士族标明郡望以"崇尚源流"的心理不无关系.其二,谢鲲随晋室东渡之初,与众多南迁之北方大姓一样,仍怀回归故土之心,以故地习称名籍贯,也是可以理解的.谢鲲之后的谢琰(锬)及其余诸谢墓志,均称陈郡而非陈国,盖因去时相对久远,以西晋陈郡称旧籍亦未尝不可,且于门第无损.
    ③今河南省有"荥阳"县,而无"荧"(荧)阳".考诸《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文献记载,均作"荥阳".考虑到地名学有关地名音同形异现象,"荧(荧)阳","荥阳"当同指一地.
    (2)赖乡,石泉里
    据谢温墓志"葬丹杨郡江宁县牛头山",谢珫墓志"安厝丹杨郡江宁县赖乡石泉里中",谢球墓志"安厝丹杨郡秣陵县赖乡石泉里牛头山".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赖乡,在江宁县西南."《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曰:"至晋太康中,吴故少府丹杨戴 迎亮丧,葬之赖乡",《三国志》卷59《吴主五子传》亦云:"(孙登)昼夜兼行,到赖乡,自闻,即时召见",均见赖乡之名.然赖乡属江宁县还是秣陵县 则无法断定.
    秣陵,汉旧县.西晋平吴后,太康元年(280年)分秦淮河水北置建业县(次年改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八月改为建康县.秦淮河水南仍为秣陵县,治今秣陵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迁至都城东南斗场柏社.江宁县,太康元年析秣陵县西南新置,寻废,永嘉元年(307年)复置,治今江宁区江宁镇.
    赖乡时属江宁县,时属秣陵县,变动频仍,令人费解.《齐书 祥瑞志》载:"永明六年(488年),江宁县北界,赖乡齐平里,三成逻门外路东,太常萧惠基园 树二株连理,其高相去二尺,南大北小,小者倾柯南附,合为一树,枝叶繁茂,圆密如盖."足见,是时赖乡属江宁县北境.若据上引《景定建康志》卷43《诸墓》记载刘宋宗□母郑夫人(大明六年,462年)"穸于秣陵县都乡石泉里",则是时石泉里属赖乡,且赖乡为秣陵县治所在之乡.
    赖乡归属如此纷繁复杂,究其原因,江宁县乃太康元年(280)由秣陵县西南境析置,大约因为石泉里地处两县交汇地带,且晋末宋初连年不断的土断可能多次涉及京郊县域的区划调整,石泉里首当其冲.[7](P.232)
    3.山岗地名
    (1)石子罡(岗)
    据谢鲲墓志,"假葬建康县石子罡".石子罡(岗),即今南京市中华门外戚家山一带,位于南京城南郊雨花台东北0.5公里处.山为东西向,谢鲲墓在该山北麓半山坡上.《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云:"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岗.葬者依焉."故六朝时期的石子岗即属葬区之一.
    又《世说新语 言语篇》"高座道人不作汉语"条下刘孝标注引《塔寺记》曰:"尸密黎(西域人),冢曰高座,在石子岗,常行头陀.卒于梅岗,即葬焉."《世说新语 任诞篇》记载:"谢裒(谢鲲弟)墓,葬城南九里梅岭岗",岗因晋豫章太守梅颐居此而得名,梅岭岗又称梅岗.《元和郡县志》云:"上元县谢安墓在县东南十里石子岗北";《景定建康志》云:"谢安墓在城南九里梅岭岗";《同治上江两县志》亦云:"南京石子罡(岗)山麓有谢安墓",所以石子岗又称梅岭,梅岭岗,梅岗.
    (2)牛头山
    牛头山,即牛首山,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西南约10公里处.据《金陵览古》云:"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佛书所谓'江表牛头'也."因其双峰如牛头,故名.谢温,谢球,谢王充墓均发掘于今牛首山北麓之司家山,今归雨花台区管辖.东晋南朝时期,牛首山属赖乡境,并不断变动于秣陵,江宁二县之间,牛首山很可能是秣陵,江宁二县的分界线.谢温,谢球,谢珫同属谢氏家族谢攸一支,此支的墓地正当两县界上.至今,牛首山则是南京市雨花台区与江宁区的分界线.

    二
    晋室东渡之初,陈郡谢氏仅为一般士族,历经数十年的经营,迅速攀升至与琅邪王氏齐名的高门著姓.这不仅为时势所致,也同谢安等谢氏杰出人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对出土谢氏墓志所记地名进行梳理,同样可见谢氏一族的兴起历程.
    其一,诸谢仕宦,爵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谢氏家族江左发展的地域轨迹.①征之史传,谢鲲乃谢氏家族中最早渡江南来之人,其先于永嘉丧乱而避地豫章.[8](卷49)豫章,为谢鲲避地江左的首立之地,距东晋都城建康较远,偏处东晋中央政权所在之西.谢鲲虽为"豫章内史",然非显职,尚不足以跻身避难江左的中原士族之流.②由此可见,陈郡谢氏于渡江之初,并不为时人所重,仅为地位较低的一般士族.然则也正是谢鲲南来之初即居豫章的无意选择,为谢氏的兴起奠定了地域基础.据《晋书》卷79《谢尚》传,晋康帝建元(343—344年)初,谢鲲子谢尚"出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转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将军如故",建元二年,"为南中郎将,余官如故.会庾冰薨,复以本号督豫州四郡,领江州刺史".谢尚于建元初不断升迁,仕途通达,职掌江州刺史,并督豫州四郡军事.豫州本谢氏祖籍,谢尚能以本贯出掌豫州军要,同其本人杰出的才干有关,然与陈郡谢氏原为豫州著姓这一背景也不无关联.豫章乃江州旧治③,谢尚得刺江州,与其父谢鲲在豫章十余年的经营也有莫大关系.因此,豫章为陈郡谢氏崛起江左的发祥地,当为事实.

    ①刘新光《东晋陈郡谢氏江左地域选择述论》(见《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对谢氏江左择地问题论述较详.笔者现依据谢氏墓志所载仕宦,爵位地名,结合文献记载,于谢氏江左发展的地域变迁过程试作进一步论述.
    ②据《晋书》卷49本传记载,谢鲲为王导封为豫章太守在元帝永昌元年(322)左右,至明帝太宁元年(323年)谢鲲去世,则10年左右的时间.

    ③《宋书 州郡志》载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340),移治寻阳.庾翼又治豫章,寻还寻阳".按,豫章郡治南昌,故江州治所在南昌与寻阳两地变动.
    《晋书》本传记载,谢尚出任江州刺史不久,"复转西中郎将,督扬州之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假节,镇历阳".谢尚之后,其从弟谢奕(357—358年在任),谢万(358—359年在任)相继出任豫州刺史一职.据谢珫墓志,谢珫祖父谢奕"使持节都督司豫幽并四州,扬州之淮南,历阳,庐江,安丰,堂邑五郡诸军事,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奕职掌四州并五郡军要,位居豫州刺史,地位远较谢鲲为高,与谢尚相匹.谢氏自谢尚始掌豫州刺史,至谢万被黜止,前后凡15年左右.在此期间,陈郡谢氏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均有极大提升.无疑,豫州已成为继豫章之后,谢氏攀升的重要地域依托.[9][10][11]至淝水战后,谢安因功由"建昌县公"改封"庐陵郡公",谢玄由"东兴县侯"改封"康乐县开国公"[8](卷79),陈郡谢氏威望与势力均达极致,成为与琅琊王氏并称的一流望族.
    豫章,南豫州之外,陈郡谢氏在江左发展的另一重要地域则是会稽.鉴于吴郡,义兴,吴兴为吴地旧姓大族聚集之处,南来之北方著姓很难插足其间,"惟渡过钱塘江,至吴人士族力量较弱之会稽郡,转而东进,为经济之发展"[12](P.61).由此,会稽是江左大族迫于吴郡旧姓的压力,为"求田问舍",转而拓展势力的重要区域.然如前所述,谢氏立足江左的最初地域为豫章,恐怕与其渡江之初地位较低,尚无力向会稽地区发展有关.《晋书 谢安传》云:"(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谢安寓居会稽,表明谢氏势力此时已拓展至该地区,且得以与琅琊王氏这样的一流高门相处,其地位已是今非昔比.个中原因,当与谢尚,谢奕时谢氏家族地位的攀升有关.
    另据谢珫墓志,其叔父谢玄,"字幼度,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会稽五郡诸军事,车骑将军,会稽内史,康乐县开国公".谢玄职掌会稽五郡军事,任会稽内史,也表明谢氏势力此时已渗透到会稽地区.再者,谢琰(锬)墓志称其曾为"溧阳令"①,且死后葬于其地.溧阳县属丹阳郡,靠近都城建康.
    谢氏自谢尚后相继职掌权要,荣显之至,谢氏族人任官于京畿郊县,兴产殖业,也不足为奇.当然,谢氏此种盛况完全依托于其族人在朝中的地位与势力,一旦其家族失去对建康即东晋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后,其在京畿地区的发展就会局促地多.谢珫墓志称其伯父谢渊"义兴太守".义兴郡地近吴郡,为吴郡旧姓势力范围.由此,陈郡谢氏似乎曾有向吴郡地域发展的举动.然仅谢渊一例而已,且无其他相关记载,尚不足以说明是时谢氏已有能力立足于吴人旧地.反而从侧面说明,吴郡旧姓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影响甚巨,即使谢氏荣显一时,仍是无法渗透至该地域.
    由谢氏仕宦,爵位地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其在江左发展的地域范围,除政治活动中心都城建康外,主要集中在豫章,豫州,会稽三地.要而言之,豫章为谢氏立足地,豫州为谢氏起家地,会稽乃谢氏殖产地.三地之中,豫章于陈郡谢氏家族而言,地位尤为重要.
    谢珫墓志最后一段记载:"大宋革命,诸国并皆削除,惟从祖太傅文靖公安庐陵公降为柴桑侯,玄复苻坚之难,功封康乐县开国公,余诸侯爵南康,建昌,豫宁并皆除国."加上谢安曾封"建昌县公",谢玄曾封"东兴县侯",庐陵,柴桑,南康,东兴均地处豫章郡近傍,而康乐,建昌,豫宁皆为豫章郡属县.
    诸谢墓志所载仕宦,爵位地名,多为豫章郡属县,或近傍之地,这也表明谢氏自谢鲲始,立足江左的地域范围始终不离豫章及其周边地区.即使谢安,谢玄等曾在会稽有所开拓,然其封爵之境仍不曾偏离过该地域②.谢氏因淝水一战而至鼎盛,此后开始走向衰落,复经孙恩,卢循兵乱的冲击,更是元气大伤,盛况不再.刘宋朝,谢王充也只谋得个海陵太守,其"豫宁县开国伯"还最终遭到除国的命运,南朝时代谢氏凋零之像毕现无遗.
    ①据谢珫墓志,其另一叔父谢靖,"字季度,散骑常侍,太常卿,常乐县侯".常乐县地属交州九真郡,远离谢氏家族的活动地域,属特例.

    ②谢琰(锬)身份,学界仍存有争议,然其为陈郡谢氏族人当无疑议,且其墓志云"太元廿一年(396年)",去世时年纪尚轻,可能与谢珫同辈.详参南京博物院《江苏溧阳果园东晋墓》,《考古》1973年第4期;罗宗真《从考古资料看六朝谢氏家族的兴衰》,《东南文化》1997年第4期.
    其二,谢氏姻亲地望的变迁,反映了谢氏地位攀升的发展历程.
    据谢鲲等6方墓志所载,谢氏联姻家族达14家,25例,分别是:中山刘氏,1例(谢鲲妻);陈留阮氏,1例(谢奕妻);琅琊王氏,6例(谢渊妻;谢道韫婿王凝之,王羲之子;谢令爱婿王□之;谢球妻王德光,王羲之子涣之女;谢简妻,纘之女;谢温妻);颍川庾氏,2例(谢攸妻庾女淑,庾翼女;谢靖妻);泰山羊氏,1例(谢玄前夫人);谯国桓氏,2例(谢玄后夫人;谢道辉婿桓石民,桓温弟桓豁子);顺阳范氏,1例(谢道荣婿范少连,安北将军范汪子)[5];高平郗氏,1例(谢道粲婿郗道胤,郗超子);陈郡袁氏,3例(谢令芬婿袁文子;谢珫妻袁婉,袁勖子邵女;谢奉妻,谢妻袁婉从弟袁松子女);太原王氏,3例(谢琰(锬)妻;谢令和婿王万年;谢宁妻,王万年,谢令和长女);颍川陈氏,1例(谢令范婿陈茂先);河东卫氏,1例(谢王与妻,卫准女);陈郡殷氏,1例(谢雅妻,殷仲文女);太原温氏,1例(谢王与婿).
    关于东晋南朝世族联姻,史学界通认以士庶不婚为特征.这在谢氏墓志所载姻亲地名中也有所反映.以上14个家族,加上文献所载谢氏的联姻家族(谢鲲女适河南阳翟褚裒,谢安妻南阳刘耽女,谢石妻琅琊诸葛恢女),唯顺阳范氏地位较低外,无一不是东渡江左的侨姓大族.其中与琅琊王氏,同郡袁氏的联姻尤其频繁,连绵数世.在近百年五代人中,谢氏的姻亲集团始终不出侨姓世族范围,而没有发现与吴姓旧族联姻的任何迹象,这在当时可谓世族婚媾的一般情形.
    进一步考察谢鲲至谢温前后五代人的姻亲郡望,可见其联姻集团的扩展与谢氏家族地位攀升的轨迹相符.谢氏是魏晋新兴家族,曹魏时的谢缵为可考的一世祖.谢鲲为谢缵孙,娶中山刘氏,是谢氏族人婚媾的最早记载,中山刘氏不明为何人之女.刘氏虽为魏晋士族,然于东晋朝不显,两晋之际属没落士族之流.[8](卷62)谢奕为谢氏四世,妻陈留阮氏,亦非一流望族.谢氏同中山刘氏,陈留阮氏联姻,与当时其家族地位较低的情形甚为相符.
    如前所述,自谢尚,谢奕,谢安大力经营之后,谢氏得以跻身于琅琊王氏齐名的一流著姓之列,政治地位,社会影响显赫一时.从墓志所载姻亲郡望看,谢氏五世谢渊等人,与琅琊王氏(2例),颍川庾氏(2例),谯国桓氏(2例),泰山羊氏,顺阳范氏,高平郗氏联姻;至谢王充等谢氏六世婚媾8宗:琅琊王氏(2例),太原王氏(2例),陈郡袁氏(2例),颍川陈氏,河东卫氏.谢氏五世,六世姻亲范围大为扩展,其中与谢氏联姻比较频繁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袁氏,均为当时活跃于东晋政治舞台的侨姓高门.是时谢氏地位之荣显,由此亦可窥一斑.
    至谢温等谢氏七世婚媾7宗:琅琊王氏(2例),陈郡袁氏(2例),陈郡殷氏,太原王氏,太原温氏.谢氏联姻集团仍不出侨姓士族范围,表明士族身份内婚制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淝水之战后,谢氏虽然政治地位下降,但从墓志所记姻亲集团来看,其社会影响仍在.
    三
    出土6方谢氏墓志,指示了谢氏家族的3处葬地:建康县石子岗,江宁县(或秣陵县)牛头山,溧阳县.谢氏此3处葬地的变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念:魂归故土与安处异乡.
    据出土墓志及参诸文献记载,谢鲲,谢裒及裒子谢安均葬石子岗,然石子岗并非为谢氏族葬地.《陈书》卷36《始兴王叔陵传》记载:"晋世王公贵人,多葬梅岭,及彭卒,叔陵启求于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可见,石子岗在东晋虽为王公大族葬区,但系乱葬之地,而非谢氏一族专葬之地.这也许与谢鲲墓志"假葬建康"之"假葬"观念有关.谢鲲墓志称谢氏"旧墓在荥阳",因东晋政权偏安江左而无法归葬荥阳祖坟,故只得"假葬"建康.谢鲲之墓并未当作主人最后的安息之地,而是暂作厝置之所,临时葬地.联系到东晋初年北方流人的处境,我们不难理解上至"东渡名士",王公大族,下至普通流民,流落到陌生的江南一隅时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谢鲲对"旧墓"的缅怀,归葬祖茔的期盼,也正是南来之北人"光复神州"的心声表露.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谢鲲,谢裒,谢安选择石子岗这一乱葬之地的举措.
    谢球,谢珫,谢温时,谢氏聚葬牛头山,发掘报告称此处为谢攸一支的葬地.[4]谢球墓志云,"安厝丹杨郡秣陵县赖乡石泉里牛头山".对于"厝"的释意,学界颇有争议,罗宗真及德国学者安然均释为"停柩待葬",意同谢鲲之"假葬"[13][14],张学锋认为应释为"永久埋葬"[15].笔者以后者为是,"安厝",就是最终埋葬之意,表明晋末宋初谢氏已然接受安葬南方的事实.从墓葬分布来看,司家山目前已发现的7座墓,倚山而葬,分前后两排,墓葬形制基本相同,分布规整,也没有再做迁葬打算的任何迹象.此外,据谢琰(锬)墓志,谢琰(锬)曾任"溧阳令",死后即葬其地,且与其妻合葬.由于墓志志文泐损较多,无法确定谢琰(锬)究竟出自谢氏哪一支,但谢氏后裔之一支葬于溧阳,当为事实.无论是从谢球等人的墓志来看,还是就谢氏墓葬的分布而言,谢氏后人均无北归之意,这与其先人南来之
初期盼归葬北方祖茔的心情,迥然有异.
    谢氏后裔安处异乡,不再作北归之念,究其原因,当与北方侨姓寓居江南日久,政治地位渐趋稳固,声誉影响日益隆盛,生活已融入南方社会有关.诚如张学锋所言,"他们早已误把清溪作金谷,错将建康为洛阳了."[15]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戚家山东晋谢鲲墓简报[J].文物,1965,(6).
[2]南京博物院.江苏溧阳果园东晋墓[J].考古,1973,(4).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南郊六朝谢温墓[J].,南京南郊谢珫墓[J].文物,1998,(5).
[4]南京市博物馆,雨花区文化局.南京司家山东晋南朝谢氏家族墓[J].文物,2000,(7).
[5]张学锋.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3).
[6]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人台山东晋兴之夫妇墓发掘报告[J].文物,1965,(6).
[7]王志高,罗宗真.六朝文物[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
[8][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田余庆.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A].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曹文柱.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11]叶妙娜.东晋南朝侨姓高门之仕宦:陈郡谢氏个案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86,(3).
[12]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A].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罗宗真.从考古资料看六朝谢氏家族的兴衰[J].东南文化,1997,(4).
[14]安然.魂归故里还是寄托异乡———从墓葬和墓志看东晋的流徙士族[J].东南文化,2002,(9).
[15]张学锋.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志研究[A]."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
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出版.
(责任编辑 张可辉)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