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此碑原在祁州文庙,今在安国药王庙后殿南侧。碑文:
上天眷命 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门字内一报字)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至大元年七月 日 碑阴: 时政 协赞 祁州 闲良 朝散大夫祁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刘克仁 县尹李思敬 县尹晋光祖 万户贾璋 承直郎同知祁州事笘思丁 县尹□廷秀 县尹李居义 提举段□□ 承直郎祁州判官刘守仁 □□ 刘郁 江浙省掾 段□ 监□ 德明 (判官刘守仁之第二字漫漶,查邑志增守字) 提控案牍高德瑞 都目孙耀 吏目吴绘 学正苏绍 教谕韩礼 进士董珪 掾史□思敬 典史徐凱 □□□居正 大使许□简 教谕黄守庸 司吏 刘思齐 李□哲 赵敬 赵鸿 蒋执中 习士所 李志 蒙古学正张克臣 蒙古学正□学诚 儒学教谕 王士选 王守刚 来□ □天佑 朝请大夫真定路冀州尹李儒珪 承直郎同知祁州事 完泽 承务郎蒲阴县尹 杜滋 蒲阴县 忠显校尉达鲁花赤监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榖祝台 耆士 承德郎蒲阴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胡君泽 石钧 张文郁 石嵩 邢执中 从事郎蒲阴县主簿庞伯不花 蒲阴县尉陈志忠 王德中 田允恭 梁忠 黄德 典史 蔡从善 司吏 程珲 王钦 都彦能 刘思喜 马大川 王义 石溥 杨克从 张友谅 教授 霍惟新 教谕 仝其方 学直 安林 李质 学司 张仲礼 宋济元 刘守道 宋秉彝 刘师道 学正 齐也先 王澣经 王德革 董承祖 学正 王守刚 阴阳学正 刘政 □□□立石 黄山石匠王尚锡 王伯□ 杨政刊石 按一:该碑碑阴,为当时祁州及蒲阴县官员列名,先列祁州州官,后列蒲阴县官,当时祁州治所在蒲阴县,蒲阴县另有一套县级官吏,与州官同在蒲阴县治,但是由于明初省废蒲阴县入祁州,后来在祁州就没了县的编制,故后来明清所修《祁州志》皆不载蒲阴县级官吏名号,此碑阴详载有元一代州县并治之情景,可补志书之不足。今天我到药王庙看碑,由于天气寒冷,手指僵硬,没能把碑阴抄完,等春暖花开之时,再去抄完,以备史料。公历五月十二日上午复去抄碑。 按二:据《河北金石录》载,安国药王庙前殿南侧“有元加封孔子大成诰”碑,碑高2.21米,宽0.79米,厚0.18米。这本是原来祁州文庙的碑,文庙被毁移至药王庙。另外保定市在2004年4月在保定机床厂一带也出土了一块“有元加封孔子大成诰”汉白玉残碑,碑文内容和安国药王庙所存碑完全一致,据说青州也出土了类似的碑刻。元大德十一年七月元武宗加封孔子后,诏令全国路府州县庙学立碑,故在保定市(元保定路)、安国市(元祁州)出现了类似的碑刻,郑新芳曾撰文介绍保定碑,并说安国的碑可能是后来复制的,此说实属草率。祁州碑立于至大元年七月,就是加封孔子后一年。郑氏断句实有不当者,如最后一句“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应为“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1983年9月,云南大理城内一处旧房基下发现一通碑石。碑通高3、宽1.2、厚0.2米。半圆形碑额,高、宽1.2米,正中刻楷书“加封圣诏”四字,周刻双龙捧日浮雕。碑身高1.8、宽1米,四周刻缠枝莲纹,中间刻碑文。文分上、下两段。上段刻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下段刻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据旨行文各地建立加封孔子“圣诏”碑石的文告及刻立碑石职事人员名单。这正说明立碑是由政府统一要求各地纷立的,呼和浩特、青州、广州、大理、保定、安国均有此碑的流传或新出。安国市在元代系蒲阴县县治及祁州州治,设有州学。补按:《寰宇访碑录》记载的见于全国各地的元代对孔子的《加封孔子制诰碑》有四十六处之多,包括元代各级官学,可惜没有安国碑的记载。 按三:该碑字迹基本清晰,然有部分崩裂,导致难以识认,故其中有很多阙文,红色字迹亦是看不清晰,勉强识读,然近八百年之物,如不记录,将湮没于历史中,永为遗憾。清末宋荫桐新修《安国新志稿》,于旧志多所辨正,此碑当在文庙,于此碑亦未采用,长仕庙碑石甚多,有清一代,官员多留名碑石,亦为取用。可见宋氏多取于书史,于碑传金石未与焉,良史真难为也。 按四:此碑立于至大元年,碑上有进士董珪,考董珪为至治辛酉年状元,此时为进士,当系“乡贡进士”,碑末附有祁州耆士,有名董承祖者,或珪之父。 按五:《水东日记》载前元加封孔子制碑一条:天顺四年,盛自两广入议。八月日,上有事西坛,忝扈从。众皆盛服候驾,刘祭酒崇益倐就前班偶阁老李公语,退而见告曰:太学有前元时加封孔子制碑,卧草间,欲具奏重立门下,适请于李公;公言此立则可耳,何用奏?崇益故有僚旧之好,盛因复之曰:此前代所立,若建学时因而不改,可也。今国子监建自我朝,已有御制碑矣,一旦遽立前代诏旨,未宜。若具奏重立,恐亦未当。况加封诸制已有史传,圣道重轻,初不系此,须更商量。后竟不知此事如何。秀才朱佐偶及之,乃知两碑者既立而复仆矣,秀才亦不能悉其如何也。子季曰:前代文物,保存良难,我所好者非文物价值之不菲,系其文献价值为我所系念。据明代嘉靖三十六年编修的《皇明太学志》中记载“两序之中为大成门,今题曰‘庙门’。五间,中门三。东西各列戟十二。……外墀东元加封圣号诏书碑一通……”,《国子监志》记载此碑“在大成门外东阶下”,即现在所在的位置上。可见最终还是被立了起来,并且一直保存至今。
最后修改于 2013-05-18 14:00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