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蔡姓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姓氏书中对其起源多有记载,其中济阳考城蔡氏成为了蔡氏主流,目前的蔡氏家谱中,其郡望多标为济阳考城。本文所探索的仅是济阳考城蔡氏,其他源流不在其列。济阳考城蔡氏起源于周朝初年叔度封蔡,学界并无争议,虽然有很多学者及蔡氏后人对蔡氏郡望、源流多方考证,然而由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以及因朝代更替、战争、仕宦等原因造成的人员迁徙流动,使得后人对蔡氏源流、郡望及谱系问题认识多歧。通过对史籍、谱牒、出土墓志、近人撰述等文献的研读,对此问题做一简单梳理,聊备日后遗忘,并请诸博雅方家斧正。文中所述内容有需要考证的,则行文中或径引原文,或作按语;其他不需要考证的,则叙其事实,不标出处,于文后作参考资料,读者自检。本文以世系为主,略标历官行迹。 一、源流 蔡氏以国名(蔡)为姓,历来学界并无争议。武王灭商,封其弟叔度为蔡侯。蔡本为地名,在今河南长桓县东北蔡城。叔度封蔡以后,不久就迁至上蔡。成王时期,叔度参加武庚叛乱,失败后免爵流放,其子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遂荐胡为鲁卿士,鲁国得到治理,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胡。最后蔡国为楚所灭,后裔以国为氏。 据蔡邕在《琅岈王傅蔡朗碑》中说:“君讳郎,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蚀,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蔡携碑》:“携字叔业,有周之胄。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使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其后也。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长子棱字伯直,...年五十三卒。”《元和姓纂》蔡氏济阳考城条:“质始(世)居陈留,分为济阳,因为郡人”可见蔡氏家族在战国末期已经在圉居住,到了东汉时期在陈留郡圉县的蔡氏,并非一支一族,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较大家族,而济阳考城蔡氏正是陈留圉蔡氏分支。 《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风蔡,后为赵(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寅),演玄孙义,义玄孙勋,后(前)汉为长安邳(邰)长,后征不起,勋曾孙携。”按:《通志·氏族》记载略同,然《汉书》蔡义,昭帝为宰相,阳平节侯,无子国除,未说系寅玄孙。《姓纂》所说“演玄孙义,义玄孙勋”可能另有所据。蔡寅曾孙肥如大夫蔡福复国,年幼于丞相蔡义约五十年,然福为义之父辈。寅至义四世约百年,代差约二十五年;寅至福三世约百五十年,代差约五十年,似乎过久,俟考。 《蔡邕集》载《让高阳侯表》则称“臣十四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 以受爵赏”,据此又可把陈留蔡氏的先祖上推到十四世。只是蔡寅以下承传不清楚,但《姓纂》所载代数符合蔡邕所言“十四世祖肥如侯”。把《姓纂》和蔡邕自述结合起来的世系如下: 蔡寅-□-□-□-义-□-□-□-勋-□-□-携-棱-邕 二、郡望、籍贯 要探讨济阳蔡氏郡望,首先弄清楚涉及济阳蔡氏的几个关键地名---陈留郡、梁国、济阳郡、济阳县、考城县、圉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施行郡县制,汉沿袭秦制,在今开封一带置陈留郡,今商丘南置梁国,今淮阳县置淮阳国。圉本春秋时郑地,前汉置圉县,属淮阳,后汉属陈留郡,因称之为陈留圉,治在今河南杞县圉镇镇。后屡有废置,至唐废。考城县,前汉为梁国菑县,后汉章帝改菑县为考城县,改属陈留郡,在今河南兰考东部民权县北部一带,因称之为陈留考城。两千年间考城屡有变更废置,至解放初期和兰封县(兰阳、仪封)合并为兰考县,北境在兰考县东部,其南境在今民权境县北部。西晋惠帝时曾析陈留郡置济阳国,治在济阳,领考城、鄄城两县,治在今山东距离菏泽西南约九十里,兰考县仪封乡北,东明县西南一带。济阳国后改为郡,考城随济阳析置由陈留改属济阳,称为济阳考城。由此行政区划变更和蔡氏迁居导致了对蔡氏称谓的变化,其实济阳考城蔡氏,就是陈留考城蔡氏,二者是因行政区划变更造成的称谓改变;而陈留考城蔡氏正来源于陈留郡圉县蔡氏,二者是因蔡氏由圉迁居考城所致。济阳考城蔡氏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人文蔚起,簪缨贯世,后来济阳郡逐步定格成为蔡氏第一郡望。 陈留圉江氏与蔡氏一样,也迁居到济阳考城,最后成为江氏第一郡望济阳,二者迁徙有无关联,待考。按:以上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续后汉书郡国志释略》、《补三国志疆域志补注》、《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等记载揉和而成,不引原文,以免拖沓,特此说明。 下面说籍贯。古人由于仕宦、战乱等原因迁徙他地后,虽在新地居留数代,往往还以祖籍为称;或者祖籍行政区划变更后,仍以原属为称。此种情形,古今有之,改易初期,习旧而抵新,改易已久,则习新而省旧。这个现象很是普遍,如泰山羊氏、济阳江氏,都有这个现象,济阳蔡氏也如此。后代延称前代籍贯,或许就是郡望形成的雏形。史籍中蔡邕为陈留圉人,蔡邕曾侄孙晋蔡豹籍贯仍标陈留圉,而蔡豹之侄蔡谟改籍为陈留考城,而到了刘宋蔡廓以后则都标济阳考城。陈留圉到陈留考城,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这时宗族迁徙另地,《从中原南迁的士族--济阳蔡氏》一文中说“蔡邕被害后,蔡睦为避祸,举家迁居考城”,而蔡睦之孙蔡豹籍贯仍标旧籍陈留圉,到了蔡睦曾孙蔡谟时才改籍为陈留考城。蔡谟即标陈留考城人,则迁居考城必在考城改属济阳之前,也就是西晋惠帝析置济阳国以前,迁居考城者必其父、祖,汉季蔡睦迁居考城的说法是可信的,正是蔡睦在从伯父蔡邕被害之后做出的避难之举。蔡谟南渡入东晋,其生活年代的考城地在后赵、前燕境内,到了其曾孙蔡廓出于晋、宋之交,此时考城属于刘宋,其籍贯则据实标为济阳考城。按:籍贯和郡望有很别有同,对古人的实际居址,一定要结合历史实际,做出科学判断,切勿见史书中称某人为某地人也,便认定是该地人,这个也许是其郡望、也许是其祖籍、也许是其实际居址籍贯。 发展过程:陈留圉---陈留考城(自东晋改称)----济阳考城(自刘宋改称)。 三、世传: 1、前传 蔡寅,陈留人,汉高帝三年(前200年)封肥如侯,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卒,谥曰“敬”。 蔡戎,寅子,袭爵,肥如严侯。 蔡奴,戎子,袭爵,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薨,无子国除。 蔡福,寅曾孙,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肥如大夫福复封肥如侯,国复,后无子国除。 蔡义(约前155-前71),寅玄孙,名或作谊,河内温人。少家贫,精经诗。元平元年,年八十余任丞相,封阳平侯。本始三年八十余卒,谥节侯,无子国除。 上世系承传有疑,故以下仍以蔡勋为一世。实际蔡勋只是后来济阳考城蔡氏的直系先祖,并不是陈留圉所有蔡氏的始祖。 2、后传 一世 蔡勋,字君平,肥如侯蔡寅九世孙。汉平帝时为郿令,勋以上世系不详。 二世 囗 ,勋子,讳迷。 三世 囗 ,勋孙,讳迷。 四世 携,字叔业,顺帝时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 五世 棱,携子,字伯直,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 质 携季子,字子文,汉卫尉,著《汉职仪》。 六世 邕(133-192)字伯喈,棱子,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汉左中郎将,高阳侯,死于董卓之难。按:蔡邕享年,史有两说。錢大昭《後漢書辨疑》卷九:“案邕徙朔方時(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自言‘臣年四十有六,’至董卓服誅,邕年六十歲也。此云‘六十一’,誤。”《蔡邕行年考略》“這樣就有兩種選擇:如依蔡邕本人自述及《後漢書》本傳卒時六十一歲推,當卒于初平四年。若依董卓被殺之年蔡邕死,則應在上年,其享年就是六十歲。案《後漢書·獻帝紀》,董卓在初平三年四月被殺。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五月,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氾、張濟等反叛。六月攻下京師,吏民死者萬余人。六月“甲子,殺司徒王允。”依次,蔡邕之死,只能在董卓被殺之後、王允被殺前的初平三年四月至六月之間。這一年,蔡邕六十歲。”本文从享年六十岁之说。 谷,质子。 七世 囗,邕子,蔡琰昆仲,讳迷 睦,质孙,或系谷子,魏尚书。 八世 袭,邕孙,关内侯。按: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因伐吴功封爵,羊祜请把爵位封给舅子蔡袭,于是封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羊祜正是蔡邕外孙,其舅子正是蔡邕之孙。从此蔡邕一支子孙史书无载。 德,睦子,晋乐平太守。 宏,睦子,晋阴平太守。 九世 克,德子,字子尼,晋从事中郎,为汲桑所害。 囗,宏子,讳迷。 豹,宏季子,字士宣,晋建威将军、徐州刺史,无子。 十世 谟(281-356),克子,字道明,晋司徒、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卒谥文穆。 裔 豹兄子,字元子,散骑常侍、兖州刺史,高阳乡候。 十一世 邵 谟子,永嘉太守。 系 谟子,字子正,抚军长史。 十二世 綝,谟子,司徒左西属。 十三世 轨,綝子,给事中。 廓(379-425),綝子,字子度,宋吏部尚书。 十四世 淡,轨子。 囗,廓子,兴宗兄,讳迷。 兴宗(415-472),廓子,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 履,廓子,齐尚书祠部郎。按:《姓纂》“克六代孙点”;蔡希综《法书论》“十九(七)代祖东汉左中郎将邕....六世祖陈侍中景历..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记室君知..从叔父右卫率兵曹参军有邻..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蔡希周墓志》“晋之谟,宋之廓,修系曼延,所凭不薄”。蔡点之父履系克之五代孙,景历系克八代孙,君知系克九代孙(代数不连叙述者自身计),推知邕系希综十七世伯祖(代数连叙述者自身计)。景历、君知两支最近共同之祖即是蔡廓,廓系克四代孙,如此判断,履系廓子。据《兴宗传》“兴宗幼立风概,家行尤谨,奉宗姑,事寡嫂,养孤兄子,有闻于世。”则兴宗兄早卒,不能入齐。而履为齐尚书祠部郎,据其行迹年代,履非兴宗兄。蔡点四子:大同、大宝、大业、大有,大同曾是岳阳王萧詧记室参军,或早卒,其子景历在梁季与陈武帝交好,故入陈为官,而大宝、大业、大有则在梁季继续跟随萧詧,大有为监利郡太守,死于承圣三年,另外二人都仕后梁并外附西魏、北周。或因大宝、大业出仕后梁萧詧并外附北周,蔡兴宗后裔才刻意回避与大宝、大业及景历一支的亲族关系,导致史书对大宝家族所出只追溯了两世。 十五世 顺(-479),兴宗长子,中书郎,晋陵太守、太尉从事中郎,昇明末年卒。 赜,兴宗次子,齐太尉录公。按:据唐《蔡君长墓志》高祖兴宗,曾祖赜,祖该,父彻。史书载兴宗四子,未见赜,“赜”字本义为“、深奥、玄妙”,而顺字景玄,景玄应为赜之字,然撙传称第四兄寅,则兴宗应五子,故并列顺、赜于兴宗后。 约(457-500),兴宗三子,字景撝,尚宋孝武帝女安吉公主。齐司徒左丈史、太子詹事。 寅,兴宗四子,齐给事黄门侍郎。 撙(467-523),兴宗季子,字景节,梁宣毅将军、吴郡太守,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普通四年卒,谥康子。 点,履子,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 十六世 该,赜子,齐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 彦深,撙子,或作彦熙,梁中书郎、散骑常侍、宣城内史。 彦高,撙子,梁太子舍人、尚书郎、给事黄门侍郎。 大同,点子,轻车、岳阳王(萧詧)记室参军。 大宝,点子,字敬位,后梁领吏部尚书,谥文凯,有四子。 大业,点子,字敬道,后梁左民尚书,谱曰简,有五子。 大有(-554),点子,梁监利郡太守,死于西魏伐江陵之战。 十七世 彻,该子,梁黄门侍郎,隋相州城安县令。 凝(543-589),彦高子,字子居,尚陈信义长公主驸马都尉,给事黄门侍郎、迁王府长史。 景历(519-578),大同子,字茂世,陈员外郎、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封新丰县候、赠太常卿,谥曰忠敬。 延寿,大宝次子,隋开府仪同三司、秘书丞、成州刺史。 允恭,大业子,唐秦府学士、太子洗马,始居江陵。 十八世 君长(582-677),彻子,字义首,隋囗车骑,仍转骠骑;唐定州司马。 君知,凝子,颇知名。 君师,凝子,隋(唐)泾州刺史,忠武将军。按:据行基墓志作“居师”,据其行辈应作“君师”。 征,景历长子,字希祥,袭爵新丰侯,陈给事中转仪曹郎、吏部尚书,隋给事郎。 慈,景历子,陈鄱阳王侍读、德严殿学士。按:据《蔡启迪墓志》、《法书论》、《蔡希周墓志》补入该支,下同。陈伯山(550-589),陈蒨三子,天嘉元年(560)封鄱阳王,蔡慈作为侍读,年级与伯山仿佛,其生年不会晚于公元550年,只能是景历之子,而非其孙辈。世系:景历-慈-衍-元凯-朂之-希综,则希综所谓其“六世祖陈侍中景历”是连自身而言。 悦,景历子,唐临淄令。按:据《张览墓志》补入。 遵训,延寿子,隋千牛越府法曹,简州阳安县令。按:据《元和姓纂》“克六代孙点,梁司空、安丰公,孙秦客,唐金部郎中,侄真清,蕲州刺史。”此段有阙文,梁司空、安丰公系点子大宝。大宝距离秦客百七、八十年,其孙遥不及此。据《蔡郑客墓志》《蔡郑客夫人韦氏墓志》、《蔡直方墓志》补入此支。 十九世 行基,君长子。按:君长与君师同高祖,子皆名行基,或系兼祧。 行整,君知子。按:出处失记。 行基(628-708),君师子,字德业,唐蜀王府记室参军。有九子。 翼,征子,位司徒属。入隋,为东宫学士。 衍,慈子,隋晋东王府东阁祭酒。 德让,遵训子,唐使持节,越府都督。 二十世 仁叡,行基子,君师孙,行三。 崇敬,行基子,君师孙,行七。 元凯,衍子,唐漳南县令。 秦客,德让长子,金部郎中。 郑客(681-741),德让次子,京兆武功县令。 燕客,德让三子,郯县令。 二十一世 朂之,元凯子,吴房县令,卒于开元年间。按:《蔡希周墓志》为“朂之”,《蔡启迪墓志》作“最之”,或误。 有邻,元凯从子,右卫率兵曹参军。 直隐,郑客长子,汀州刺史。 直言,郑客次子,封州长史。 直荺,郑客季子,囗尉主薄。 直方(728-779),燕客子,右金吾卫兵曹参军。 直清,燕客子,蕲州刺史。按:《姓纂》作“真清”,误。 二十二世 希逸,元凯四子,字隐丘,缑氏主簿。丹阳人。按:据《南史》景历传载侯景之乱时,景历“与南康嗣王会理通谋匡复,事泄被执。贼党王伟保护之,获免,因客游京口(地属丹徒县)。侯景平,陈武帝镇朱方(丹徒县东南),素闻其名,以书要之。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辍,文无所改。帝得书,甚加钦赏,即日授征北府(在京口)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可见景历曾在京口一带居止数年,必有居第,则居第在曲阿县。唐天宝初改曲阿县为丹阳县,希逸一支为曲阿籍贯,盖始自景历。 希周(688-747),元凯子,字良傅,刑部员外郎、骑都尉。按:据希周墓志,希周行四,希综《法书论》希逸行四,《丹阳集》希逸长于希周。 希寂,元凯七子,字季深,登进士,洛阳尉、司训郎中。 希综,元凯子,唐代书家,著《法书论》。 二十三世 颋,希周长子。 颐,希周次子。 二十三世 启迪(783-834),希周孙,宣义郎,右领军卫录事参军。按:近读《蔡启迪墓志》,见著录该志者多以志主启迪为希周曾孙,实未详覈。该志应为志主启迪之子蔡弇所撰述,其所排层祖代数以撰述者而论,并非以志主而列。其实希周系志主启迪之祖,而系撰志者蔡弇之曾祖,然叙述不及启迪父名讳,必颋、 颐昆季之一,其历官为朝散大夫,京兆府同官令,赠商州刺史。启迪系赠商州刺史之次子,曾追随节度使任迪简守镇义武军,任节度巡官;元和十四年(819),淄青镇被唐王朝平定,薛平任平卢节度使,启迪在其麾下治理军民事物,在任八年,因怀乡离开山东,旅居汉中,最后于瀛洲乐乡县(原义武军辖区)去世。世系:希周--赠商州刺史(颋、颐之一)--启迪。 二十四世 弇,启迪子。 按:东晋升平二年《郗璇墓志》中记载“妹适济阳蔡奚字子狩太宰司马”,未知蔡奚何代何属? 四、济阳考城蔡氏世系表附:参考资料 〔1〕《史记》管蔡世家;《汉书》功臣表及蔡义传;《后汉书》蔡邕传及注引《蔡携碑》;《晋书》蔡豹、蔡谟、蔡裔传;《宋书》蔡廓传附蔡兴宗传;《南齐书》蔡约传;《梁书》蔡撙传;《陈书》蔡景历、蔡征、蔡凝传;《南史》蔡廓、蔡景历传;《北史》、《周书》蔡大宝传;《新唐书》蔡允恭传。 〔2〕《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地理、郡国、州郡志;《补三国志疆域志补注》、《中国历史地图集》。 〔3〕《蔡中郎集》、《世说新语》及《叙录》、《元和姓纂》、《法书论》、《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北齐《袁月玑墓志文》、唐《蔡启迪墓志》、唐《蔡郑客墓志》、唐《蔡郑客夫人韦氏墓志》。 〔5〕跃进《蔡邕行年考略》
最后修改于 2014-07-01 17:3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太公祖籍及太姜母家在哪里?
下一篇:谢太傅家风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